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近日,北大学者秦春华曾发表过这同样的看法:“成年人的经典,不是孩子的经典。孩子们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我则认为这种看法欠妥,给孩子看四大名著,利大于弊,即使有弊的话。【针对异议,提出观点】 持“不能给孩子看四大名著”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有以下看法:三国中充斥着阴谋诡计,尔虞我诈;水浒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的内容,暴力情节层出不穷;西游虚无:红楼色情。这些内容不论是哪一个给孩子看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天真无邪的孩子如一张白纸,一个污点微不足道,但就足以毁了一张纸。【对方论据,竖起靶子】 但是,我却要反问一下,为什么你要对着一块美玉却只看它背后的那一块小小的残缺瑕疵呢?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大名著不仅在文化上,内容上还是思想上都有很高的高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文学价值登峰造极,乃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有些人却抉瑕掩瑜。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永远记得这件事:老师拿出一张有一个墨点的白纸,让大家说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一致说看到了一个墨点;老师说,最应该看到的是白纸啊!安南说,老师的教诲让他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同样的,我们看待四大名著的时候,也应该看到那张“白纸”。【抉瑕掩瑜?瑕不掩瑜】 其实,成年人的眼中之所以会从书中看到这些污点,是因为他们在这个肮脏的社会经历了太多,内心已经变得“不洁白不单纯”了。世传苏小妹点拨苏轼说:“心中有佛,看到的便是佛,心中有屎,看到的便是屎。”所以不必担心赤子之心的孩子们会从书中看到这些所谓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所谓的虚无主义。孩子们是最天真无邪的,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是三国中诸葛亮的智慧,水浒中梁山好汉的忠义,西游中唐僧师徒的坚韧,红梦中的天真烂漫。有一些阴暗的东西,比如虚无主义,孩子们的心智还无法理解因而无法接受,天然“免疫”了。【赤心不染,稚气不懂】 况且,孩子们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大人们怎么教,孩子们就会怎么学。所以,叫孩子怎么样去阅读名著其实是教育者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教育者应当在带领孩子阅读名著时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真正应当关注的应该是怎样引导孩子们去读名著,而不是纠结该不该读名著。【成人有责,点拨引导】 读名著的好处多之又多,我们不应该因为一点点瑕疵就全盘否定名著的好处。如果只因为书中有不好的内容就不去看书,不就无异于因噎废食吗?时代发展到信息今天,我们可不能做出马克思批评的“把婴儿连同洗澡水倒掉”的蠢事。如果这样的话能给孩子看的书就少之又少。如果只去看一些所谓适合孩子的童话故事、绘本图画,那样孩子的阅读面就太狭窄了,思想深度也就永远是小儿科了。阅读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如果永远只是在看童话,不接触高雅的文学艺术,那么就会稚嫩无知。借用伟人一句话“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来说就是:读经典要从娃娃抓起。【因噎废食,心智难熟】 除此之外,过分去保护孩子,让孩子总是生活在童话里,生活在纯净水一样的环境里,也是不可取的,他将只会一直的去依赖别人,没有自立自强的能力;尤其是头脑简单,天真幼稚,难以适应复杂而严酷的社会生活现实。既然现实生活总是那么将它的狰狞的一面展现给孩子们,那么,为了他们不至于到那一天被吓懵了,我们不妨借助经典中的一些艺术处理了的瑕疵,来给孩子们打一针疫苗,就如鹰就会在某一天将小鹰从巢穴中赶出去任它自己闯出一片天。【过度保护,难以生存】 综上所述,我认为应该给孩子阅读四大名著。让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早日滋润青少年的心灵,让他们茁长成长起来。【早学经典,滋润心灵】 ≡≡≡≡≡≡≡≡≡≡≡≡≡≡≡≡≡≡≡≡≡≡≡≡≡≡≡≡≡≡≡≡≡≡≡≡≡≡≡≡≡≡≡≡≡≡≡≡≡≡≡≡≡≡≡≡≡≡≡≡≡≡≡≡≡≡≡≡≡ 【袁幼阶老师指导】归谱为关注社会关注教育成长的主题题材,驳论的议论模式。在叙述材料之后迅速得出观点,然后总结出对方的几个论据,树立靶子,为下文驳斥铺垫。作者很有层次地对原来观点的论据进行了驳斥。首先是批评对方只盯着经典名著的负面影响是错误的,然后诛心之论,指出少儿特点是关注不到很多的负面东西,第三就是批评因噎废食的错误,以及只看适龄读物的失误,第四是指出这种过度保护少年的恶果,最后得出结论,是要读经典名著。层次清楚,思路清晰,有一定思想性。要对对方抉瑕掩瑜的看问题的方式方法做充分的批评,指出其谬误。赤子之心不受污染,需要有一定条件,不可绝对。各段内容需要单一,体现驳斥的层次。过度保护的后果,不是独立性的问题,而是头脑简单不利于应付复杂社会生活的问题。要多多关注一些社会生活问题,经常阅读一些有思想性的读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