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只创造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要人类通过阅读去自我创造。我的成长过程就是伴随着不同书籍的阅读而前行的。即使是阅读同样的书籍,在我不同的成长时期也有不同的体会。阅读在我成长的道路中从未离开并且逐渐升堂入室。【总起下文】 七岁时,我常常躺在爷爷身边听他讲《水浒传》。夜凉如水,万籁俱寂,窗外繁星点点,屋内爷爷浑厚的声音像醇香的咖啡,又像一曲舒缓的背景乐,为美丽的画卷再添声色。那小小的房间,那陈旧的板床,见证了我对打虎者武松的敬佩,对拔柳鲁达的惊讶,对奸臣高俅的愤恨,对好汉被迫害的悲痛。【七岁时候的听水浒的爱恨分明】 再大一些的时候,我就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思考,而不单单纠结于人物的好坏,武功的高低,在那个正义感爆棚的年龄,我居然开始对武松杀死潘金莲、西门庆,对被鲁智深打得稀烂镇关西,有了一些客观理性的思考,对好汉们血腥冷酷的嗜杀如李逵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行为产生了疑问。潘金莲是该死,但不至于要将她头砍下、心挖出吧!毕竟她也是时代的悲剧,受侮辱受迫害的弱者;貌美如花却楞被嫁给宋版的噶西莫多,没有爱情的生活岂不是地狱煎熬?如果我是武松,估计只会让她喝安眠药而死的。我只会痛杀西门庆而已。镇关西是强抢民女,但被拳头打死死于非命还是太可惜了。如果我是鲁智深,估计会先将镇关西弄残废,再威逼镇关西将财产交给金翠莲,给金家当奴仆,然后给金翠莲寻一户好人家入赘,安排好之后才挥手自兹去,深藏功与名。当时的我开始有了对人性、对生命的小小的思考。【大一点时候的理性思考】 到了小学五年级,伴随着电视剧《水浒传》的热播,我对这部我最早接触的小说又旧情重燃。这次重燃,比上次燃得更彻底、更深入。恰好当时上课学习人物描写,我便开始对小说的人物开始了性格上的剖析。一章章情节从我眼前飘过,破碎,分离,又重新组合,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他们依照自己的背景出身而各具情态,划着他们的人生轨迹。【关注人物性格分析】 初二的辩论赛让我又一次拿起了《水浒传》,也让我有了对全书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最大转折的思考——宋江该不该接受招安。我费尽心思去证明接受招安是错误的决定,可是被宋江“誓死忠于国家”打败了。再说,在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接受招安为国出征,这与一千多年之后,我们共产党人在日本法西斯屠杀中国人民的时候,放下血海深仇接受国民党政府的改编,投入敌后抗张,岂不是异曲同工?非得像李自成一样弄垮了明朝却导致了满族入主中原导致国家民族陷入近代百年悲剧才算正确?对于招安的思考丰富了我思辨、答辩的能力,使我能从更理性的角度思考事物。【辩论宋江招安的社会意义】 《水浒传》伴随了我十余载,从当初纯粹的热血到对内容的思考,从年少无知到成熟稳健,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未来,我还会读这本书,那时候更加知性的我又会怎样看待这本书?我好期待!【总结自己读水浒的经历】 读《水浒》是这样,读《红楼梦》是这样,读《泰戈尔诗集》是这样,读《鲁迅选集》还是这样……阅读在我成长的道路中从未离开,并将继续伴随。【总结自己阅读的经历】 ≡≡≡≡≡≡≡≡≡≡≡≡≡≡≡≡≡≡≡≡≡≡≡≡≡≡≡≡≡≡≡≡≡≡≡≡≡≡≡≡≡≡≡≡≡≡≡≡≡≡≡≡≡≡≡≡≡≡≡≡≡≡≡≡≡≡≡≡≡≡≡≡≡ 【袁幼阶老师指导】归谱为“aihao”的主题题材,“xinyeshuxiang和megntaiqi”的构思方法。写了自己的成长与阅读之间的关系,用了几个片段,表现自己不同时期读《水浒》的不同视点和解读,从而体现出自己的成长。比较合谱。语言也好多了,有一定文采了,比如爷孙俩那一段就很动人。开头段语言要注意衔接,顺利过渡到对一本书的反复阅读。对小说中的一些传统的善恶情感不要轻易颠覆,不要滥施同情,违反了人类的一般良知和惯性。要结合实例来谈《水浒》的人物性格的鲜明突出。对招安的理解要更深入一些,从阶级时代背景上判断其意义。注意结尾采用我们熟知的升华主题的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