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光荣的铜豌豆 于 2012-12-11 12:16 编辑
002颈 这个字是一个常见字,形声字,音jǐng。左边的部分表读音,右边的“页”表意义,“页”很多地方都是象形人的肌肉群的,所以,人体的很多部分都用它作为形旁;如 “颈、项、须、顶、顾、颀、颅、颊、颔、颐、頭(繁体的头)”等字。 是常见字,大家都知道它读“jǐng”,声旁又是在很多读“jǐng”的字中作声旁,如“径、经、劲、茎、泾、胫、痉、刭”等字,于是人们就一脑门的认定,“颈”是只读“jǐng”的。 这你就错了:这个字还有个读音是“gěng”,只一个词——脖颈儿,意思是脖子的后部,有时候也叫做脖梗儿,说明“颈——梗”同音,“脖颈”的“颈”真的是读音“gěng”。 那么你就会发愣了:“颈”这个形声字咋更“gěng”这个读音扯上了的呢?还有不有王法?讲不讲形声字的发音规律?呵呵呵,有王法,而且真的有规律的哦! 原来呀,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之间,有着有规律的音变。古汉语很多发声“g”声母的字,到现代都变成了发“j”声母的字。这些古汉语的发声方法,据我所了解的,现在还在湖广一带的方言中保存着。我所知道的家乡方言和粤港“白话”中,这些字都是遵循这个“g——j”变化规律的。请看下边这些发“j”声母的字,古代或者方言中都是发“g”声母的: 上街(gāi)、阶(gāi)级、蒋介(gāi)石、解(gài)放军、摔一跤(gāo)、一间(gān)房、马英九(gòu)、家家(gāga)[外婆]、嫁(gà)人、水窖(gào)、牛角(gó)、睡一觉(gào)、驾(gà)船、豇(gāng)豆、给(gě)予、夹(gá)住、讲(gǎng)话、叫(gào)花子、皆(gāi)大欢喜、戒(gài)指、世界(gài)、本届(gài)、抓阄(gōu)。 笔者袁幼阶,名字中的“阶”在我们那儿发音等于“该”;我在高中主办学校广播站时,播音的女生总是把我名字中的“阶”字读成方言“该”,然后加个普通话的“阶”,成为日本式的四个字名字"袁幼阶阶"。“蒋介石”在很多地方谐音为“蒋该死”,证明着“介”的方言或曰古代读音是“g”声母。“马英九”被绿营分子称为“马英狗”则说明“九狗”曾同音。南方人称外婆不是称“家家(gaga)”吗?“窖”字声旁就是声母是“g”的“告” 至于哪些“j”声母的字以前曾经是发“g”,这就与古代汉语的“齐齿呼”“撮口呼”等发声规律有关,在此不需老夫卖弄。 【结论就是】也就是说,“颈”这个字当初可能都是发“g”的声母音,后来变成了发“j”的声母音,只是“脖颈”这个词落伍了,没有随大流一起变过来。所以,“颈”字绝大部分读音是“jǐng”,只有在“脖颈”这个词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读音即“gěng”。 【你记住了】一些多音字竟然拥有俩字母“g”“j”俩声母,这很正常,古代汉语中的很多“g”声母的字现在变化为读“j”声母。 【你记住了】古代汉语的读音向现代汉语读音的转化,其中有一种是在这样两组声母之间转换的:jqx——gkh。其对应关系是: J——g (例子见上文) Q——k(去:方言Kei。确:方言Kuo。卡:另音和方言ka。敲:方言kao。恰:方言ka。掐:方言ka。壳:方言只有kuo) X——h(项:方言hang。陷:方言han。苋:方言han。下:方言来一ha。巷:方言只有hang。行:另音方言hang。咸:方言han。鞋:方言hai,舍不得孩子(鞋子)打不着狼。吓:方言he,武汉说:非洲人的的爸爸——你黑(吓)我。陷:方言han。虾:方言ha。衔:方言han。蟹:方言hai。谐:方言hai。浒:声旁“许”读hu。厢:方言ha,元曲中“一壁厢”其实是“yi-bian-ha”,“一边”的意思)
总之啊:汉语的音变是有规律的,老夫我也只知道一部分。你有兴趣,可就教于大方之家;俺小方之家,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