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许多人不满科技的进步减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感知,例如,人们多是从网络上,了解了自然,但是,却减少了亲身体验大自然。这诚然不错,但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原古时期的野人在没有暖气的情况下,在洞穴里因寒冷而打颤,难道还会有心情去观看并欣赏大自然之美景吗?因此,只有充分发展科学技术,两种接触自然的手段相辅相成,二者相互渗透,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知自然。【提出论题和论点】 如今,打开电视,知天气而缺观天气之乐趣,打开网络,知纲目属种而缺树木花草之灵性。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遗憾。我们应该把两者结合,当我们观看天气预报时,不妨打开窗户,观看天气之迁变;当我们漫步林间,感受花果清香、丛林气息时,不妨把所看到陌生的动植物用手机查阅,这样,我们不仅能从感性上感知自然,还能拓展知识,从理性上认知自然,这不是两全其美吗?亲身感受自然,会激发我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反之,对自然有了理性的知识,又会让我们在亲身观赏体验大自然的时候,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当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后,你是不是面对万紫千红有了别一样的感觉?当你明白了彩虹的成因,你是不是对“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美景多了一份情趣?从网络中知道了自己所无法亲历其境的自然,你是不是对眼前的自然有了更亲切的感觉?【强调两者结合】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科技之眼与自然之眼其实并不相互违背。亲身接触自然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它的色香味形等。但是,受时空和阅历尤其是知识的影响和限制,我们亲身接触观察到的自然毕竟有限,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很浅薄不全面。而借助互联网和电视等科学手段,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是站在前人和别人的肩膀上,自然深入全面得多。【强调后者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手段,在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长河,一部文明史就是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历史,甚至改造社会的历史。都江堰、坎儿井三峡工程、田纳西工程、都是将科技作用于大自然,而使人类享受大自然的恩惠。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把握科技作用于大自然的“度”,便能欣欣向荣。【科学技术作用】 当然,恩格斯曾说过: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大自然将以十倍甚至百倍的惩罚来回报,因此,我们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敬畏自然,这样才能让科技与自然共同发展。不然结果只能像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一样,损害自然,损害人类自己。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定科技对自然的认识作用。科学发展对自然的损害,也只有靠科学发展来解决,而不是因噎废食,否定科学发展。【强调科技有度】 古人没有先进的科技,常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散淡超脱的情怀,天人合一,融入自然。可是,他们也常常匍匐在大自然的淫威之下颤栗。就是孔子,也是每逢迅雷疾风必变乎色,对一切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归之于怪力乱神而避之不谈。是科技发展使得人类在天地之间昂首挺胸,无惧无畏地去观察、认识和改造利用大自然。【对比古今】 如今有些人们只知道在网上查阅资料,不亲自与大自然亲近,很难说是与大自然的疏远,只能说是更本质地接近了自然。他们也许失去了亲身感受自然的某些乐趣,可是也领略了深入地理性地接近自然的无限妙趣,否则就不好揭示他们为何如此乐此不疲了。只是,所有网上的对自然的了解,归根到底还是别人亲身接近自然获得的知识,如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了解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亲近自然,观察研究,并且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灵魂的震撼。我们既要亲身接近自然,又要利用科技的优点,去更深切的感知自然,这虽然看起来没有走进自然,却是真正的走近了本质的自然! 【又远又近】 一位学者说过:“科技是一双人类的智慧之眼”当我们将两双眼睛相结合,我们能听见花开的声音,看见树木的茁壮成长,带着科技走进自然,也许自然正向你微笑,而你已更深切地融入了自然。【再次强调观点】 ≡≡≡≡≡≡≡≡≡≡≡≡≡≡≡≡≡≡≡≡≡≡≡≡≡≡≡≡≡≡≡≡≡≡≡≡≡≡≡≡≡≡≡≡≡≡≡≡≡≡≡≡≡≡≡≡≡≡≡≡≡≡≡≡≡≡≡≡≡≡≡≡ 【袁幼阶老师指导】属于论证式的论述方法,对现在人与自然接触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论证,得出了我们应该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观点。要学习分析材料的方法,注意了解命题者的意图。要注意原材料是比较两种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方法,而不是科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确定自己的观点,对材料揭示的问题是同感还是有异议,不要游移于两者之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