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中有一段,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深情回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不逾矩。” 孔夫子这番回忆,已是在周游列国之后,专注于杏坛诗礼弦歌、教化天下的时候。当时学生们簇拥在周围,而孔子振衣而坐,微笑着梳理自己修养身心的过程,应该是温馨又从容的自得心境的。是啊,修养是循序渐进的,人生在世,所向往的就是“从心所欲”,孔子终于达到了这种化境,能不陶然醉了吗?古时的隐士抛弃功名,独居山野,梅妻鹤子,是在追求“从心所欲”,近几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革命为自由为民主流血牺牲,就为了是能“从心所欲”。这几年出现了一个网络流行词“有钱就是任性”,而所谓“任性”也就是“从心所欲”。 【古今类似的追求】 只是如今“任性”,却不是长期修养之后达到的境界了。如今浮躁的人们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只须有钱、有貌、有权就能“任性”起来。自然而然地,这些“任性”的结果,却总是嗤之以鼻甚至令人发指,就如“郭美美恃钱任性”、“李天一恃权任性”,这些“任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违背了公序良俗甚至违犯了法律,遭来了社会舆论的谴责和痛骂。因为他们在“任性”之时,都忽略了孔子郑重告诫的“不逾矩”这一必要条件。“任性”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这是对自己本心的追随;但是如果个人的“任性”危害了社会,损害了他人的正当利益,那么这种“任性”就是发疯了,它“逾”了“矩”了。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每个人都任性而且在“任性”时超越了规矩,那就没有正常的社会生活,人类社会就会倒退到丛林哲学盛行的野蛮状态。【任性的危害他人社会】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连孔夫子都自觉需要经过长期的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在孔子这里,不逾矩是修养到一定境界的自然产物,有较高修养的人们所有的言行举止都会自自然然的合乎社会的“矩”,而不是以逾矩为荣或者是被迫守住“矩”。但是,当今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牛皮哄哄自我膨胀的人,追求任性,追求从心所欲,却不仅无视“不逾矩”是“从心所欲”的必须前提,反而以自己的任何一点优势——金钱、权力、容貌……来追求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地位,以“逾矩”为荣。因此李克强总统才会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中严厉警告:“有权不可任性”,“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其实,应该关进笼子里的还有很多很多,最重要的是那种无视法律尊严的“逾矩”冲动和意识。如果人不能自觉地做到“不逾矩”,那么就赶快掐灭“任性”的毒苗。【任性与从所欲的追求】 世界上没有人任性不受到惩罚,即使是西奴们所向往、西方所标榜的 “自由民主”的社会,也要求其公民必须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围里办事。这是因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如果没有了“矩”的限制,“任性”就会成为洪水猛兽,一发不可收拾。希特勒,日本法西斯,当今的美国……都是任性的,结果是已经或将要受到历史的惩罚。【任性的历史惩罚】 “不逾矩”不是要违背人的本心。恰恰相反,按照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论断,人的本心是中规中矩的,肆意地逾矩会造成本心的空虚和生命本质的萎缩。一棵树如果让它放荡着任性成长,不修剪掉多余的枝枝叶叶,就无法成长为栋材;一只风筝如果没有了线约束,就不能飞上蓝天;一辆车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肆意乱撞,最终是车毁人亡。人的生命就像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只有用堤坝的“矩”将其约束,生命才能积蓄起质量,最终汇成江河奔向大海,拥有了海一般的阔达。【喻证任性的自身悲剧】 总而言之,“任性”不是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最好。【结论得出观点】 ≡≡≡≡≡≡≡≡≡≡≡≡≡≡≡≡≡≡≡≡≡≡≡≡≡≡≡≡≡≡≡≡≡≡≡≡≡≡≡≡≡≡≡≡≡≡≡≡≡≡≡≡≡≡≡≡≡≡≡≡≡≡≡≡≡≡≡
【袁幼阶老师指导】本文属于论证式论述方式。先论述了孔子的行所欲不逾矩的修养境界,然后指出今之任性的字面含义就相当于孔子的行所欲,然后剖析了现在的任性总是逾越了矩的特点,并指出这种任性对他人和社会的损害。接下来通过比较任性与孔子的行所欲,指出两者之间对“矩”的不同态度,从历史和比喻两方面来论证这种人性的错误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那就是要不逾矩。开头还需要精简,对孔子话的作用要想清楚,除了引出话题之外,还需要从不同方面逐项对比今之任性的不堪;不要将任性的危害像胡椒一样到处撒。注意袁氏靠谱作文对论文的模式分类。 ≡≡≡≡≡≡≡≡≡≡≡≡≡≡≡≡≡≡≡≡≡≡≡≡≡≡≡≡≡≡≡≡≡≡≡≡≡≡≡≡≡≡≡≡≡≡≡≡≡≡≡≡≡≡≡≡≡≡≡≡≡≡≡≡≡≡≡
|